子曰:"三年学,不至于谷,未易得也."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7 22:50:35
语出林语堂的<<读书的艺术>>,请指教

泰伯篇载:“子曰:‘三年学,不至于谷,不易得也。’”

  谷--黍、稷、菽、麦、稻等谷物总称,在此意为俸禄,指做官拿俸禄。朱熹注此章:“为学之久而不求禄,如此之人不易得也。”(俸和禄是两回事,“俸,是薪俸,就是现在的薪水,以官位的高低,发给相当的代价,“禄”,则等于现在的实物配给。)

  这是当时孔子的感叹。一般人跟他求学的目的,不是为了本身学问,而是为了职业。跟着他求学三年,所为的只是“谷”,也就是“俸禄”。

  孔子的育人标准,着眼点在人本身,人本主义教育。要把弟子们培养成“士”和“君子”。孔子心目中的“君子”是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,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,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,而且要有广博的学识。因此,孔子在强调士君子学道守道的同时,又要求“笃信好学”、不耻下问,涉猎广博的知识、学问。而“士”是一般的知识分子,他们以知识、技能、智慧、道德立足,以自由人的身份和面目现世,不同于当时的贵族统治者,也不同于从事体力劳动的平民。

  孔子这一牢骚距现在两千多年了,可见古今中外,求学的目的,都为了待遇,为了前程。孔子所称赞没有功利目标的求学精神仍然太少太少,浮躁处处可见,谁能忍受读破万卷书后沉重的孤独哪。并不是说为待遇读书不对,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,不讲功利简直没法生存。我们能做的只是抽点时间静心读一点修身养性、希圣希贤的文字吧。

『12』子曰:三年学,不至於谷,不易得也。
译文:孔子感慨道,读书求学不存做官谋取俸禄的想法,这样的人不易多得呀。